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ResourseBundle学习笔记“Canot find bundle for base name ”

1.初步学习

最近在学习ResourseBundle时遇到了“Can't find bundle for base name ”这个错误搞了很久才解决了。原因就是类路径问题要将属性文件放在类路径中!百度里很多都是教程但没有涉及到解决方法! 2.中文显示:

测试文件
java 代码

1. package com.lht.ResourseBundleStudy;
2.
3. import java.util.ResourceBundle;
4.
5. public class ResourseBundleDemo {
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7. ResourceBundle resource = ResourceBundle.getBundle("test");
8. System.out.print(resource.getString("msg0") + "!");
9. System.out.println(resource.getString("msg1") + "!"); }
10.
11. }



test.properties



msg0="Hello World"
msg1="da jia hao"

开始自己测试的时候:将属性文件放在bin/下也试过也不行无赖中就在google中搜索了一下终于在sun的java论坛

(http://forum.java.sun.com/thread.jspa?threadID=660477&messageID=4231534)中找到了线索下面是帖子的内容:

I've solved the problem the best way possible. Basically what i've done is added a new class folder named config to the project home dir. Then i added this classfolder to the classpath in project properties. After doing all of this you only need to reference the properties file by "Email".

Hope this helps anyone else who is having similiar problems.

基本意思就是在src下建立classes(名字无所谓)文件夹将属性文件存放在下面,然后将这个文件夹加入类路径中!运行就可以了:

加入类路径的方法:你的工程文件夹->properties->选择Libraries选项卡->Add Class Folder将刚才建立的文件夹加入就可以了!

结果如下:

"Hello World"!"da jia hao";!

2.中文显示

在classes目录下建立message_CH.properties内容如下:

ms0="大家好"

同样用上面的测试文件!

结果如下:"?ó????"!

乱码怎么回事啊!

在百度里搜索后找到了答案有以为网友写的很清楚:http://gostar.bokee.com/3885062.html

下面引用如下:

原理

Property文件中,使用的编码方式根据机器本身的设置可能是GBK或者UTF-8。而在Java程序中读取Property文件的时候使用的是 Unicode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方式不同会导致中文乱码。因此需要将Property文件中的中文字符转化成Unicode编码方式才能正常显示中文。

解决办法

Java提供了专门的工具对Property文件进行Unicode转化,这种工具就是native2ascii,它在JDK安装环境的bin目录下。

native2ascii 工具将带有本机编码字符(非拉丁 1 和非单一码字符)的文件转换成带有Unicode编码字符的文件。

假设需要转化的属性文件为:D:\src\resources.properties(含有中文字符)

转化后的属性文件为:D:\classes\resources.properties(中文字符统一转化为Unicode)

那么使用如下命令
JAVA_HOME\bin\native2ascii -encoding GBK D:\src\resources.properties D:\classes\resources.properties

就能将含有中文字符的属性文件转化成单一Unicode编码方式的属性文件。中文乱码自然会被解决。

通过上面的方法我将生成的文件打开一看内容如下:

ch="\u5927\u5bb6\u597d"

再运行结果如下:

"大家好"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摩納哥設歐洲首個氣候納垢槽 對抗氣候暖化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7/01/21 12:50 記者:鄭詩韻

(法新社摩納哥二十日電) 歐洲第一個對抗全球暖化的「氣候納垢槽」,今天在摩納哥親王艾伯特手中誕生。納垢槽的概念,是從樹木、植物與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能力而來,木頭、根部、樹葉與土壤可暫存碳,吸收人類活動產生的部分二氧化碳,從而淨化大氣。

今天設置的納垢槽位於摩納哥附近一百二十公頃的灌木叢林地上,此洞與天然坑洞不同的是,坑內設有可評估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器具。

艾伯特王子也應景地種了幾棵樹,並在簡短的演講中,強調對抗全球暖化的「迫切性」。

南美已設置多個類似的納垢坑,來年法國預料也將開始設置。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個人化媒體時代來臨 網路電視群雄並起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1/15 10:00

「個人化媒體時代來臨 網路電視群雄並起」(張德厚報導)

因為網路寬頻普及,數位影片資料越來越豐富,網路也成為影音娛樂的主要平台之一,網路電視產業更在近年蓬勃發展,越來越多業者搶攻市場。◎加入網路電視戰局 YES TV提供免費收視由台塑集團、金仁寶集團及普華數位多媒體共同出資的YES TV也加入網路電視的戰局,宣布從2007年起,將推出免付費的網路視頻服務,共有將近五千部的電影、戲劇、電視節目等視訊內容,提供網友免費收看。普華數位多媒體總經理尹天賜:『我們是一個開放式的平台,用戶上來就可以直接欣賞到免費的電影、戲劇,你可以預定你想要看的電視節目,我們目前節目非常的多,電影就有五千多部。而在分眾行銷的部分,我們也開始代理一些台灣看不到的體育賽事,例如獨家轉播達卡越野拉力賽。』民眾只要透過網路隨選視訊可直接在線上免費收看節目,也可以把各類節目下載到電腦中,再透過專屬的播放軟體播放,未來業者還將推出網路電視機上盒,可以直接連結到電視上,不用電腦也可以欣賞免費的節目內容。尹天賜:『開放式的平台主要是提供業者和消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這個平台示開放式的,用戶直接上來就可以免費收視到電影,戲劇,包括預定想看的電視節目,這個平台會將內容直接送到用戶家裏面去。』◎網路電視個人化 im.tv新聞自己選由於網路已經是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大媒體,網路電視更是各家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像是另一家網路電視業者im.tv經過5年的研發運作與佈局,累計至今已有來自全球100多國,3200萬人次上線,累積會員數超過50萬人﹔也將從2007年起將大舉進攻網路消費市場,推出更多元的服務。業者表示,進入web2.0時代,網友是以個人為中心,強調網路使用者的主控權操之在己,所以網路電視也將朝向個人化發展,im.tv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季末前,推出具有web2.0概念的TV2.0加值服務,讓網友可以自行點選想要看的網路節目或新聞,並且按照自己編排的順序播放。im.tv的公關經理吳怡樵指出,TV2.0加值服務中,會有一個VOD隨選視訊的選單,選單上面所列出的新聞,網友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來編排成個人化的節目表,然後按表播出,不用按照電視台編排的順序觀看,可以節省觀看新聞的時間,也更符合個人媒體的需求。吳怡樵說:『對我來講民生消費新聞可能是我比較注意的,我只想看這些新聞,不想看政治,社會新聞﹔那我就可以選擇這幾則民生消費新聞,按照我想要看的方式來編排節目表,所以它會是更個人化的影音服務。』◎webs-tv 積極佈局收購蕃薯藤、台灣百視達而最早投入網路電視市場的網絡數碼webs-tv,在去年九月併購入口網站蕃薯藤後,積極朝向華人地區最大的線上影音寬頻入口網站發展,根據雙方公佈的資料,蕃薯藤的市場到達率為54.23%,而webs-tv則為36.29%。合併後網站的到達率可以達到七成,共服務820萬名網友。webs-tv行銷總監王慧儀表示,蕃薯藤與Webs-tv各有所長,合併後可以互補發揮最大效益。王慧儀:『我們希望能夠先切入市場,因為webs-tv本身獨家簽了很多電視台的影音內容,一直專注網路影音的開發,它會需要入口網站的流量及內容,去豐富整個網站。』網絡數碼更進一步把經營觸角從網路伸到實體通路,在去年的最後一天完成收購台灣百視達,在本月正式宣布台灣百視達即日更名為「樂到家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百視達全台129家店面都納入網絡數碼旗下管理,不過原有經營團隊不會更動,出租店面的品牌標誌也不會有改變,業者強調消費者權益絕不受影響。網絡數碼執行長陳銘堯表示,百視達已經是台灣地區影音租售市場的第一品牌,再結合webs-tv的線上影音營運技術後,實體連鎖店面跟寬頻網路虛實通路相輔相成,將有更大的影響力,未來還將陸續推出線上租片與家庭隨選視訊的新服務。陳銘堯:『webs-tv在做的是數位家庭從上到下;我們等了很久,發展數位內容服務,頻寬很重要,用戶很重要,內容很重要,所以有人的支持跟消費的習慣很重要,所以我們最後加入了百視達。』目前網絡數碼 擁有 蕃薯藤天空部落一百三十萬名會員,以及giga ADSL六萬兩千名的寬頻用戶,加上百視達超過兩百萬名會員與網絡數碼超過八十萬名的付費用戶,陳銘堯表示,希望可創造出台灣最大的數位娛樂王國。結合百視達後,網絡數碼已經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影片採購商,每年採購金額 可達新台幣六億元,◎網路影音廣告、加值服務業者主要獲利目標在商業運作方面,目前台灣業者的主要模式是網路直播電視頻道內容不收費,以廣告和隨選視訊等加值服務獲利。im.tv的公關經理吳怡樵指出,網站平台可以播網路廣告影片、圖片或設置連結,目前也著手規劃「網路電視廣告插播系統」,當網路直接轉播電視台節目時,可以把原來的電視廣告抽掉,換上網路廣告,讓廣告主可以針對網友族群,規劃專屬的廣告行銷策略。此外,消費者一般是收看350K影音品質的內容,如果想要有更高影音品質的需求,可以額外付費收看。此外,im.tv也將推出網路租看DVD影片服務,看過的片子可以不用還,費用會比到出租店租片子要便宜,將提供喜歡看電影的消費者另一種新選擇,也為網路電視業者創造新的獲利模式。業者指出,將在電影中植入版權管理機制,消費者未來只要到便利商店或電器商城購買有授權碼的光碟片,取得線上授權後一種方式是三天內影片可以不限次數觀賞,另一種方式則是不限期限可以觀賞一定的次數,如果超過觀賞期限或次數,只要線上作業就可以續租。業者吳怡樵經理說:『從你開始瀏覽這部影片開始作第一次計價﹔所以你隨時可以去買,買了後隨時想看可以去看,隨時想要續租都可以在線上續租。你可以計次或者是用期間去作讀取權限的管理。』YES TV指出,目前網路廣告只佔整體廣告市場的6%,市場的成長空間非常龐大,推出免費的網路電視服務,希望能帶動網路影音廣告的發展,將網路廣告的市佔率從 6%提升到15 %,總經理尹天賜估計未來營收廣告和加值服務的獲利,大約是8比2,網路廣告將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尹天賜:『未來會靠廣告營收,以及一些加值服務。』 webs-tv則是買斷電視新聞與節目內容,或是談授權,提供網友隨選視訊(VOD)服務。例如網站買了一套上千集的電視節目,或是買斷一些影集與連續劇,讓網友付費點選收看﹔webs-tv行銷總監王慧儀說:『假設有1000集了,1000集的東西都在網站上,讓你可以隨時點進去看﹔包括影集,戲劇,連續劇這種節目也是。』◎網路電視競爭激烈 觀眾最大贏家網路電視競爭激烈,業者要如何勝出?YES TV總經理尹天賜表示,希望藉由免費或具競爭性的網路電視服務,帶動網路影音廣告市場的發展,也透過更多元的服務讓網路電視更貼近消費者,才有機會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尹天賜說:『必須要讓這個產業更接觸一般消費大眾,更開放,它才有可能在數位匯流時代脫穎而出。』網路電視的興起,強化了觀眾對於數位內容的

iBATIS vs Hibernate

iBATIS maps Java Objects to the results of SQL Queries, whereas Hibernate maps Java Objects directly to database tables, traditional Object-Relational Mapping. The benefits of Hibernate are that it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all the SQL for your and the cache invalidation can be more fine grained. iBATIS is more flexible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strong SQL query writer. You have control over exactly how the SQL queries are written.

When determining which framework to use, I think one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there is an optimal relational model to support every object model. There is not an optimal object model to represent every relational model. Use hibernate if you have mostly standard queries(CRUD, Find by Criteria, etc.) and if you are designing your object model first, then a relational model to support the object model. If you are working with a legacy system or a schema designed by a DBA, iBATIS often makes a better choice. If you try to shoehorn hibernate into a relational model created by a DBA who could care less about objects and thinks in terms of tables, columns, relationships and record sets, then you will get along better with your DBA if you use iBATIS, especially if the model is complex and may entail queries with outer joins and nested subqueries. You can tell them "All of the SQL statements used by my application are stored in these XML files outside of my Java code, so you can easily review them". DBAs like that. Of course, you might be lucky enough to work with a DBA that is familar with OO design and ORM tools like hibernate, in which case hibernate might make a better choice.

Bottom line, in my experience, compared to Hibernate, iBATIS is more flexible, has a shorter learning curve, but can take more time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since you have to write all your queries and if your object model changes you have to go through all your queries and make sure to make all the necessary changes to reflect the changes in your object model. I must admint though that I am biased because I have more experience with iBATIS. As I gain more experience with Hibernate, I could be singing a different tune.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蓝海战略

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译文:让你的创业失败的18个昏招

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有人问我,哪些错误会导致创业失败。站在那里愣了几秒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一个初创公司如何才能成功。如果你能避免所有导致失败的错误,那么你自然就会成功。这个问题太大了,很难在那样短的时间里回答清楚。

后来我又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是有意义的。假如你有一个清单,列出了所有你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只需要把这个清单取反,你就得到了一张成功的处方。而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清单会更有价值。查觉你正在做不应该做的事情,总比一直记着你应该做的事情更容易些。[1]

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创业失败的错误只有一个:没人需要你做的东西。如果你在做的东西是用户需要的,那么你应该能够生存下去,其它的问题都无关紧要。但如果你在做的东西不符合用户的需求,那么你死定了,任何事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所以,这个清单里列出的18个错误,实际上是导致初创公司不能满足用户所需的因子。几乎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这里面来。

1 孤家寡人 (Single Founder)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极少有成功的初创公司是由一个人创办的?一些你可能会以为是单一创始人的公司,比如说甲骨文(Oracle),实际上是由多个人一起创办的。这似乎不是一个巧合。

单一创始人有什么问题呢?最起码,这反映了一种信心的缺乏。隐含的信息是,创始人无法说服他的任何一个朋友跟他一起打天下。这很值得玩味:别忘了,他的朋友是最了解他的人。

就算朋友们都错了,公司实际上可能很有前途;但是,单一创始人的不利仍然是很明显的。一个人创业实在太难了。就算你无所不能,你也需要同伴们来集思广益,避免愚蠢的举动,以及在遇到挫折时互相鼓励。

最重要的一点是,创业的过程中你可能遇到难以承受的低点。当你有多个创始伙伴时,彼此信念上的支撑就好比捆成了一捆的箭。每个人都暗暗给自己打气:“我绝不能让我的朋友们失望。”这是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而单一的创始人则缺少了这一动力。

2 缺少地利 (Bad Location)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创业的。硅谷是创业的最佳地点,波士顿其次,再其次是西雅图、奥斯汀、丹佛和纽约。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它的选择了。就算在纽约,初创公司的密度也已经降到了硅谷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而在像休斯敦、芝加哥和底特律这样的地方,创业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其实,其它的业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全美第六大的时装中心在哪儿?第六大的石油,金融,出版中心又分别是哪里?不管答案是什么,可以肯定,这些中心的规模要远远小于榜首的规模。

为什么某些城市会成为初创公司的聚集地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答案与在其它业界得出的结论类似:因为那里聚集了大批的专业人士。那里的专业水准较高;人们对你所做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共鸣;你能更容易地找到你想要雇用的人;周边工业也较发达;你有更多的机会碰上跟你在一个领域内的人;等等,等等。天知道这些综合因素是怎样促成了初创公司在硅谷的繁荣,又是怎样让底特律这样的城市黯然失色。不过,数字能够说明一切:在硅谷的初创公司密度远远超出了在底特律得到的数字。

3 领域偏狭 (Marginal Niche)

在向 Y Combinator 申请风投的团队里,大多数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为了避免竞争而刻意选取那些很狭隘、很冷僻的领域。

如果你看过孩子们打棒球的话,你会发现,在某个年龄段以下的孩子会有些怕球。面对来球,他们的本能反应是躲避。我在八岁的时候当过外野手,不过没有接到过多少球,因为每次球朝我飞来的时候,我总是闭上眼睛,举起手套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去力争接到球。

一个初创公司,如果净是挑选那些偏狭的项目来做的话,就跟我在八岁时对付来球的策略一样。要知道,如果你能够有所成就的话,就必然会有竞争者,早晚都要面对。所以说,如果你不想竞争的话,那么你想出来的点子好不到哪儿去。

我想,这种遇到大的困难就退缩的举动,往往是人们在潜意识下作出的。这跟你有一个很大的构想但却决定追求一个较小的较稳妥的目标不同,因为你在潜意识里就拒绝大的构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假装你在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做策划。想想看,有什么好的主意适合某人去进行创业呢?

4 拾人牙慧 (Derivative Idea)

我们收到的许多申请都是在效仿一些已经存在的公司。现有的公司的确能够给你一些想法,但绝对不是最好的。如果你回顾一下那些成功的初创公司,很少是从模仿别人起家的。他们的灵感来自哪儿呢?通常是由创始人发现了一些尚未解决的特定问题。

我们自己的初创公司的业务是编写软件,使之能够生成在线商店的网站。当初我们是独此一家;少数几家支持在线交易的网站都是由互联网的专业设计人员手工编写的,成本很高。我们认识到,一旦在线购物红火起来的话,这些网站必然是要由软件来生成的,所以我们就写了这样一个软件。这个想法的起源很直接,如此而已。

那些对你个人产生影响的问题应该是最好的问题。苹果(Apple)的诞生是因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需要一台电脑;谷歌(Google)则是由于拉瑞(Larry)和谢尔盖(Sergey)在网上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 Hotmail 是因为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和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无法在工作中互发电子邮件。

所以,不要去照搬 Facebook,在上面做些零敲碎打的工作;你应该到别的方向上去发掘灵感。也不要受已有的公司的影响,去炒他们的冷饭;你应该去找寻未解决的问题,然后设想一下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解决那些问题。[2] 你需要弄清楚,人们在抱怨什么以及期待什么?

5 固执己见 (Obstinacy)

在某些领域里,成功的途径需要你认准了想做的事情并坚持到底,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而创业则另当别论。如果你是想要赢得一块奥林匹克金牌的话,那么你应该咬定目标,决不放弃;因为你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创业更像是从事科学研究,你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主观臆断。

你应该避免过于坚持原来的计划,因为它可能是错误的。大多数成功的初创公司,最后做的都不是他们刚开始企图做的——而且差别往往很大,以至于你很难把他们同最初的公司联系起来。在创业的过程中,你应该准备好接受任何更好的主意;而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弃你已有的想法。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每周都换一个想法显然也不可能成功。有什么标准能够帮助你做决定吗?一个办法就是衡量那些新的想法是否代表了某种进展。如果你能够利用大部分你所做过的东西,那么你可能是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反之,如果你需要从头开始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好兆头。

幸运的是,你可以向你的用户寻求建议。如果你转向一个新方向,而用户又对此反响热烈的话,那么你很可能押对宝了。

6 遇人不淑 (Hiring Bad Programmers)

在早先的清单里我忘了列上这一条了,因为我所碰到的创始人大多是程序员。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就算他们偶尔雇用了一两个差劲的程序员,也不至于天就塌下来了。紧要关头,他们都可以亲自操刀上阵,力挽狂澜。

不过,当我回溯90年代那些倒闭的电子商务初创公司时,却发现正是差劲的程序员毁了那些公司。很多公司都是由商业领域的人员创办的。他们以为初创公司就是有个好的点子,然后雇用一批程序员来实现它。这真是想得容易做的难。这些商业领域的人员根本就无法区分程序员的好坏。他们甚至接触不到最好的程序员,因为没有哪个程序高手愿意去实现一个商人的构想。

事实是,这些人招募了一些他们以为是好的程序员(至少这些程序员的简历是这样吹嘘的,什么微软认证的开发人员了,等等),但实际上却难副其实。接下来他们就会很困惑地发现,自己的公司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吱嘎吱嘎,而竞争对手们却跟坐了火箭一样。这种初创公司具有那些大公司的所有缺点,却没有那些大公司所具备的优势。

如果你本人不是程序员的话,怎样才能挑选好的程序员呢?我不认为有什么好办法。我本来想说,你可以找个程序高手来帮你做这件事儿。但问题是,你怎么找到这个最初的程序高手呢?

7 开发平台选取不当 (Choosing the Wrong Platform)

同上面一条相关的问题是开发平台选取不当(通常差劲儿的程序员都会犯这个错误)。我认为,在经济泡沫时期,很多初创公司都因为在 Windows 的平台上构建基于服务器的应用而身陷泥沼。Hotmail 在被微软收购若干年之后仍然运行在 FreeBSD (译者:一个 Unix 平台)上,估计是因为 Windows 无法胜任其负荷。假如 Hotmail 的创始人选择了 Windows 的话,他们很可能早就失败了。

PayPal 刚刚躲过了一劫。在同某个dotcom合并后(译者:这里应该是指 eBay,不知道作者同 eBay有什么过节?:)),新的CEO 想要转到 Windows 上——尽管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马克斯·莱文奇恩(Max Levchin)向他展示过他们的软件系统在 Windows 上的处理能力只有在 Unix 上的百分之一。幸运的是,最终他们换了 CEO,而不是操作系统平台。

平台是一个很模糊的词。它既可以指操作系统,也可以指编程语言,或者是编程语言之上的框架结构。它所隐含的意义,既包含了支持,也包含了限制,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样。

你不得不慎而又慎地选择平台。有些平台,对外行来说,似乎是很好的、很负责的选择,就象90年代的 Windows 一样;一旦你选了他们,就无异于自掘坟墓。Java applets 大概是最典型的例子了。它曾经被人们认为是发布应用的新途径。结果却是,100个对此深信不疑的初创公司里,就有100个被毁掉了。

怎样选取正确的平台呢?通常的办法是招些好的程序员来让他们选择。如果你自己不是程序员的话,也有一个小窍门:到顶尖的计算机系里参观一下,看看他们在科研项目里都使用什么。

8 发布迟缓 (Slowness in Launching)

所有的公司,不论大小,在完成软件之前都会有一段困难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固有的特性;软件的完成度永远都是在85%左右。你需要有极大的毅力来推动软件的完成并向用户发布。[3]

初创公司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推迟发布辩解。这些借口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迟到所找的理由大同小异:总是有一些事儿要在这之前办好。也许吧。不过假如你的软件已经全部完成,按个按钮就可以发布的话,你还会等吗?

尽快发布的一个目的就是迫使你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一个软件,只要还没有发布,就不算真正完成。不管你认为这个软件已经如何完善了,在临发布之即,总还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要做;这种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了。发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只有通过用户反馈,你才能真正明白要做什么。

有一些问题,同发布延迟是有联系的:工作节奏太慢,没有真正搞清楚问题,惧怕同用户打交道,害怕别人的评论,分心过多,过于完美,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只需要推动自己尽快发布一些东西就可以了。

9 发布过早 (Launching Too Early)

发布过早的情况比发布迟缓要少见得多,不过并不是没有。发布过早的危险是有可能毁掉了你的名誉。早期的使用者在试用了你发布的东西后,如果发现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来了。

如果你想发布一样产品的话,最低要求是什么呢?我们建议初创公司认真考虑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确定其核心内容;这些核心内容既要本身就能够有用处,又要能够作为基础,在此之上逐渐地拓展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一旦确定了这些,就应该尽可能快地完成它们。

我和很多其他的程序员就是按照这一办法来编写软件的。思考一下总的目标,然后动手编写一些有用的最小模块。这些模块早晚是要写的,所以不用担心作无用功。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实现这些模块既能够在精神上获得鼓舞,又能够帮助你对余下的部分看得更清楚。

其实,你需要打动的那些早期的试用者们是很宽容的。他们并不期待一个新发布的产品无所不能;但是,多少它应该有点儿用处。

10 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 (Having No Specific User in Mind)

如果你不了解用户,就不可能作出他们喜欢的东西。在前面我曾经提到过,大多数成功的初创公司,都是从解决创始人遇到的问题开始的。这里面有这样一条规则:你所创造的财富是跟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成正比的;而你最了解的就是你自己的问题。[4]

这条理论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试图解决一个你不懂的问题,那无异于往自己的脖子上套绞索。

但是还是有很多创始人,喜欢假定存在某些用户愿意用他们的产品,至于这些用户会是谁,他们也不很清楚。那些创始人需要这些产品吗?不,他们不能算是目标市场。那么会是谁呢?年轻人?对本地活动感兴趣的人?还是商业领域的用户?什么样的商业领域?加油站?电影制片厂?还是军工采购商?

你当然可以为与你不同类型的用户打造产品。我们就曾这么做过。问题是,你必须认识到你踏入了一个危险地带。这就好比你在借助仪表在飞行:你自己的直觉将帮不上任何忙。因此你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小心谨慎,并且要经常查看你的仪表。

这种情况下,用户就是你的仪表。你必须遵循“从实践中来”的原则。任何主观猜测都是不允许的;你必须接触用户并考察他们的反应。所以,当你为别人而不是你自己设计产品的时候,你必须去说服一些特定的用户来使用你的产品;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11 筹集的资金太少 (Raising Too Little Money)

大多数成功的初创公司到某一阶段都会接受投资。这就跟要有多个创始人一样,从统计上来说,是一个保靠的举措。那么,你应该接受多少投资呢?

初创公司的资金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每个还没有盈利的初创公司(几乎所有的初创公司在刚开始时都不可能盈利)在钱花光之前都会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时候被喻为“跑道”(runway)。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在提醒你,当你钱花光的时候,要么起飞,要么撞毁。

太少的钱意味着你没有足够的跑道起飞。当然,起飞的概念也需要视情况而定。通常你需要更上层楼:从仅仅有个想法和正在实现的原型;到有了原型,正在发布;到已经发布了产品,正处于显著的增长期。这也要看投资者的想法,毕竟他们是你在实现盈利前要说服的人。

如果你是从投资人那里接受资金的话,那么数量至少应该能够支撑你到下一个阶段。[5] 幸运的是,你对下一个阶段是什么以及需要花费多少都有所控制。我们建议初创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把这两项指标都设得低一些:基本上不花什么钱,以及把初期目标定为构造一个坚实的原型。这样做会给你最大的灵活性。

12 花销无度 (Spending Too Much)

有时候很难把花销无度和筹集的资金太少区分开来。如果钱不够用了,你既可以说是开销太多,也可以说是筹集的资金太少。区分这两条的唯一办法是跟别的初创公司做个比较。如果你筹集了五百万的资金却还是不够用,那么原因就很可能是花销无度。

现在那些乱花钱的烧包们要比以前少多了。创业者们似乎已经学到了教训;再加上创业越来越便宜。所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几个初创公司是在烧钱。我们投资的公司里一个都没有。(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投资都比较小,也因为许多公司都进行了多轮筹资。)

最经典的烧钱方式是雇用一大批人。这么做会对你造成双重伤害:既增加了成本,又减慢了速度。所以说,钱花得越快,你就得想办法让它撑下去的时间越长。许多软件大师们都懂得这一道理;弗雷德·布鲁克斯(Fred Brooks)在他的《人月神话》(The Mythical Man-Month)中作过详细的解说。

对于招人,我们有三条基本的建议:(a) 能免则免;(b) 用股份代替工资,这样做不仅仅省钱,更重要的是,你希望你的人是愿意把自己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挂钩的人;(c)招的人应该仅限于两类,或者写代码,或者出去拉客户,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你只需要做这两件事情。

13 筹集的资金太多 (Raising Too Much Money)

筹集的资金太少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太多的资金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是,也不是。关键不在于钱的本身,而在于随之而来的问题。一个风投曾经说过,“一旦你从我这拿了几百万的资金,那么计时就开始了。”风投们给你投资,并不是让你把钱放在银行里然后整天泡碗面;他们希望钱用在工作上。[6] 最起码,你也要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工作人员。而这会改变你的工作氛围——并不一定是朝有利的方向。现在,你的大多数人马都是你的雇员了,而不是合伙创始人。他们不可能像你那样投入;他们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做些什么;更糟的是,有人会开始玩起办公室里的那些猫腻。

当你筹集了很多钱的时候,你的公司就会搬到繁华地段,并且开始拖家带口。

而更危险的是,一旦你拿到了一大笔钱,那么你就会尝到船大难掉头的滋味。假设你最初的计划是向公司们出售某种产品。从风投那儿拿到钱后,你雇用了一些销售人员来做这事儿。后来你发现,应该把力量投入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那些商业公司。销售方式会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候,你怎么办?在实际当中,你甚至可能根本认识不到这点。招的人越多,你就越倾向于沿着既定的方向而不做改变。

争取大笔投资的另一个缺陷就是耗时太长。你能筹到的钱跟你所花的时间是成正比的。[7] 当投资达到上百万时,投资者会变得相当谨慎。风投们从来不会明确地说是或不是;他们会没完没了地约你谈话。因此,从风投那里筹集一笔相当规模的资金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可能比你创业所需的时间还长。当你的竞争者们争分夺秒于开发产品的时候,我想你不会愿意把你的时间都花在投资人身上。

我们建议那些寻求风投的创业者一旦遇到合适的协议就接受它。如果你能够从一个有信誉的基金那里拿到一笔基本合理的钱,并且没有什么不合情理的条条框框的话,那么成交好了;然后投入到建设你的公司里去。[8] 就算你能够从别的地方拿到多三成的钱,又怎么样呢?创业是一个要么赚得盆满钵满,要么输得精光的游戏。为了一点点小利而在投资者间四处游走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14 受制于投资者 (Poor Investor Management)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你应该掌握公司的投资者。你不应该忽略他们,因为他们可能提供有见地的建议。但你绝不能把公司运作交到他们手上;那应该是你的职责。如果投资者对于运作其所投资的公司有足够的见地的话,那他们干吗不自己创立一个公司呢?

由于忽略投资者而惹恼他们的后果,要比向他们缴械投降的后果轻得多。我们创业的时候,曾经错误地忽略了投资者。结果,跟投资者的争吵牵扯了我们的很多精力。不过,这也要好过投降许多,那样的话,公司可能就完了。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创始人,就算只花一半的精力在产品上,也比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花上全部的精力要强。

掌握投资者所花的工夫通常取决于你从他们那里拿了多少钱。如果你筹集的资金有相当规模,那么投资者也相应的得到了相当规模的控制权。如果他们在董事会里占了大多数,那么他们就是你名义上的老板。更常见的情形是,创始人和投资者的权重相等,决定性的投票来自于外部的中立董事。这时候,投资人只需要说服那些中立董事,就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

如果一切都很顺利的话,那么这也无所谓。只要你的进展看上去很迅速,大多数的投资者不会插手你的事情。问题是,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不可能指望一帆风顺。就算那些非常成功的公司,都曾经被投资者找过很大的麻烦。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苹果。它的董事会曾犯过一个致命的错误:解雇了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译者:1985年,因为权力斗争,Steve 被赶出了苹果电脑;1996年,随着他的NeXT公司被苹果收购,他又回到苹果,并在1997年重掌大权。请参见 wikipedia 词条。)即使是 Google,早期跟投资者也有过很不愉快的经历。

15 为(不存在的)利润而牺牲用户 (Sacrificing Users to (Supposed) Profit)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如果你做的东西是用户需要的,那么应该没什么问题。你可能注意到,我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正确的商业模式的事情。这并不是说赚钱并不重要。我并不建议创业者们搞那些更本就没有希望赚钱的公司,然后希冀着在倒闭前把公司卖掉。我们告诉创业者们不要担心商业模式的最初原因是觉得搞出一个人们需要的东西要比这难得多。

我并不清楚这件事儿为什么这么难。看起来应该是一件很直截了当的事情。不过,只有为数不多的初创公司做到了这一点。从这儿你就可以看出这件事儿有多难。

正是因为做出一个人们需要的东西要比赚钱难得多,所以你应该稍后再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好比你把一些琐碎而麻烦的功能留给第二版一样。在第一版里,解决那些最核心的问题。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样来创造财富(=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你的产品*需要你的产品的人数),而不是怎样把财富转变为钞票。

能够获胜的都是那些用户至上的公司。以 Google 为例,他们先是开发了搜索引擎,然后才考虑怎么赚钱。总有一些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认为,不在一开始就考虑商业模式是不负责任的举动。这些创始人通常是被那些思想僵化的投资者所蛊惑。

如果说不考虑商业模式是不负责任的举措,那么不考虑产品本身的不负责任性要十倍于此。

16 自命清高 (Not Wanting to Get Your Hands Dirty)

几乎所有的程序员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写代码上而另找人去处理商业上与钱有关的龌龊事儿。这并不是因为懒。Larry 和 Sergey 在刚开始的时候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开发了新的搜索算法后,他们所作的第一个尝试就是找一家公司买下它。

创办一个公司?算了吧。大多数的程序大师们更满足于仅仅有个点子。不过,正如 Larry 和 Sergey 所发现的,点子是没有什么市场的。没人会去相信一个点子,除非你把它用在你的产品里,并以此获得用户。这样人们才会给你更多的关注。

也许这一点会有所改变,不过我很怀疑。对收购者来说,没有比用户更具说服力的东西了。这不仅仅是因为风险降低了;要知道,收购者们都是人,他们很难把几百万的美金砸到一堆年轻人身上,就为了他们机灵。当点子被一个公司实现并且拥有很多用户时,投资者们可以安慰自己,他们买的是用户,而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机灵。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些。[9]

如果你想要吸引用户的话,你可能不得不离开你的计算机,到外面去寻找一些用户。这的确不是一项愉快的工作;不过,如果你能够做下来的话,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2005年夏天,在我们资助的第一批初创公司里,绝大多数的创始人都埋头于编写他们的应用程序。只有一个创始人,花了一半的时间去同手机公司的执行长官们交谈,以敲定一些买卖。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你能想出比这更痛苦的事情吗?[10] 不过,他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那家初创公司看起来是那一批里最成功的,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订单。

如果你要创办一家公司的话,就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不可能只是坐在那里写程序。至少你们当中的一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商业上面。

17 内部争斗 (Fights Between Founders)

创始人之间的争斗出乎意料地普遍。我们资助的初创公司中,大约20%的公司都有创始人退出的现象。这种频繁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更加倾向于股权授让(vesting)。尽管不是必须条件,我们还是建议创始人们授让股权,这样,中途有人退出的话,也不会造成什么混乱。

一个创始人的离开并不会毁了公司。许多成功的初创公司都有过类似的情形。[11] 幸运的是,离开的通常都是投入最少的。
假如有三个创始人,其中一个不是很积极的退出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有两个创始人,其中的一个走了;又或者离开的那个具备关键技术,那么就可能会有麻烦。就算这样也还不至于天塌下来。Blogger 曾经走得只剩了一个人,但最后又振作了起来。

如果创始人们能够更加谨慎地选择他们的创业伙伴,那么大多数的争吵都可以避免。多数的争吵并不是因事而起,而是因人而起。也就是说,是早晚会发生的。而大多数因为争吵而一怒离开的创始人,可能从一开始就信心不足,只不过被掩饰起来了。不要掩饰你的疑虑。在公司成立前把问题解决掉要容易许多。所以,不要因为怕疏远你的同屋而拉他入伙;也不要因为某人有某种用得上的技能就一起开公司,而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一个初创公司,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所以不要在这上面有什么将就。

18 不能够全时投入 (A Half-Hearted Effort)

你所听说过的失败的初创公司,都是一些很特殊的例子。他们实际上是失败者中的佼佼者。最通常的失败者并不是因为犯了这些很特殊的错误,而是因为没有做什么事儿——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些失败者;他们往往是两三个人,在工作之余,玩儿上一把;从未取得过什么真正的进展,渐渐地也就放弃了。

从统计上说,如果想要避免失败的话,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辞掉你的日常工作。绝大多数失败的初创公司,其创始人都属于业余性质;而那些成功的初创公司,创始人都是全副身家扑在了上面。假如把初创公司的失败比作是疾病的话,疾病控制中心就会贴出一张告示,警告大家辞掉日常工作。

这是不是说,你必须辞掉你的日常工作呢?也不一定。我在这里胡乱猜测一下。我想那些还没有辞掉工作的创始人,大多缺少一种创办公司所必需的决心;他们的意识深处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之所以不敢投入更多的时间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投资。[12]

我还猜测,有相当多的人,如果能够迈出这一步而全时去做的话,是能够成功的,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有多少,不过,如果把 成功者/骑墙者/毫无希望者 做个分布的话,那些如果辞掉工作就可能成功的人,要比那些现实中的成功者多出一个数量级。[13]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大多数有可能成功的初创公司最终失败的原因都是其创始人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在上面。这跟我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做不出用户需要的东西;而之所以做不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够。

换句话说,创业跟做其它事情一样。你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够努力。如果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就是不要否认这一点。

中国网络分类广告两种业态四种模式八大网站定义


先谈一下我对分类广告网站的定义。分类广告这个名词,最早当然来自报纸的分类广告版,意思是很多种类的小广告的集合——区别于分布于其他各版的独立的大幅广告,分类广告的读者目的性更加明确。那么分类广告网站,就是专门经营目标明确投放精准的广告的网站。从趋势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市场是分类广告的天下。

业态

分类广告网站有两种业态:一是B2C,就是广告发布者要收费,广告浏览者不收费。这样造成了广告基本上是企业发布,网民浏览。二是C2C,就是广告发布者和浏览者都不收费,网站通过少量的广告位或者少量的收费项目获得收入。这样大多数广告就会由网民个人发布,少量由企业发布。

B2C形式的分类广告网站商业气氛浓郁,信息可信度高,但是网民浏览量不大。C2C形式的分类广告网站信息未经验证,可信度不高。因为没有收费门槛,垃圾信息很多,但是网民互动性强,浏览量大。

盈利模式

目前分类广告网站有四种盈利模式:线上+平媒,纯线上广告,收费服务,移动增值服务。

线上+平媒基本上是*网络实现人气,平媒实现营收。

纯线上广告就不用多说了。

收费服务是利用人气和品牌开展一些增值服务,如51job的人才测评人事外包。

移动增值服务,是指利用手机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以上所述四种盈利模式,有些网站已经开始正常运营,有些正在摸索之中,即将投入运营。

八大网站

下面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网站:

一、 百度——B2C,纯线上广告+收费服务

百度虽然是搜索引擎,但其实是中国最大的分类广告商。其通过关键字定位,将相关广告显示给搜索引擎用户。百度盈利模式是线上广告+竞价排名。百度的竞价排名影响了其用户体验,但其也是不得以而为之,面对google即将进入中国的压力,百度必须做大业绩尽快上市融资——在网络界,公司只有上市了才能说基本上存活下来了。

二、 Google——B2C,纯线上广告

Google已经于今年四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并获得广告经营资格,本月正式签约上海火速作为其总代理。今后的中国分类广告市场,一段时间内基本上由百度和google瓜分了,其他公司只能喝点汤了。

三、 窄告——B2C,纯线上广告

窄告的模式其实并不新鲜,只不过在国内比较少见而已。窄告其实就是一个广告联盟,只不过他从事的是经过关键字定位的分类广告。窄告以后要如何在与 google、sohu广告联盟的竞争中做大?我没有想到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赶紧扎扎实实地占领市场吧,趁这个市场还没有被瓜分完的时候。

四、 网易分类——B2C,纯线上广告

网易分类是典型的B2C,基本上全是企业发布的广告。可是网易分类要不是网易或者其他门户做的,还会有人看吗?没了门户的流量怎么办?

五、51job——B2C,线上+平媒+收费服务

51job专注于分类广告的一个子类——招聘求职。51job基本上已经把这个细分行业做到极致了。其盈利模式齐全,连很多增值服务如人才测评和人事外包都做起来了。基本上51job和中华英才网等几家公司已经瓜分了这个市场,后来者除非颠覆整个行业规则,不然很难再超越了。

六、客齐集——C2C,线上+平媒

客齐集是EBAY收购了CRAIGSLIST、RENT等几家区域分类广告网站后推出的全球性分类广告网站。可能是EBAY认为分类广告市场还不够成熟,希望能够低成本试水,所以花钱不象易趣那么猛。

七、站台——C2C,纯线上广告

站台是个神秘的网站,域名注册地在国外,干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事情。站长估计是不肯多花一分钱,但是想赌一下分类网站的未来。所以完全仿照CRAIGSLIST做个连颜色排版都一样的网站,因为做的早,加上站长似乎懂一点SEO,所以访问量还不低。

八、分类哥哥——B2C,线上+平媒

分类哥哥是一家专门从事报纸分类广告代理的公司设立的网站,该公司自称拥有几十份报纸的分类广告代理权。如其所述,其资源非常好,大量的报纸分类广告客户极有可能转化为网络分类广告的客户。

其实分类广告网站非常多,本文为研究仅选取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站作了点评,并不认为这些网站是做的最好、最大的前八名。(作者:魏飞报)

深度:Craigslist的创业神话

他有着很浓重含混的口音,面对记者时,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极其简练,能用一个词语的,决不用一个句子,能用一个句子的,就不会讲上一段话。他所告诉你的,一直就是各种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我们在未来也不会去收取加入Craigslist的每一个人的钱”,“我们并不运营Craigslist,是那些使用Craigslist 的人在运营它”。

  他就是Craigslist的创始人Craig Newmark。

  从旧金山湾区到红遍全球的Craigslist社区网站,被权威的《Inc.》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性感迷人的企业之一,跟Craig Newmark一起上榜的还有做硬件主机业务的DELL,网络游戏红人Virgin和网络实时分销的Costco。

  这样一个网络分类广告网站和Myspace、Youtube、Flickr等一起成为了Web2.0的代表性网站。发散性的集群效应是帮助所有2.0网站成功的关键,所有的类似网站都极大程度地调动了用户自我的积极性,所有的用户都是网站的“免费员工”。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地每日在帮助这些网站进行更新维护,甚至有人还要为此付出加入网站的会员费用。当传统产业的固定思维桎梏我们的想象力时,我们需要来看看这样多维度传播的成功之道。

  请看本期管理案例——《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全球运营案例》。

  “我不明白你们研究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只知道我们曾经想把它做成一个非营利性机构的,但是我们失败了。”

  23个人“管理”全球的175个地区网点

  Craigslist一个月的页面浏览量已经达到了150亿之多。在由国际数字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九届全球最佳网站威比奖的颁奖典礼上,Craig领奖时用他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你们让我找到了“扩散型病菌”。

  有人在Craigslist上找到工作和房子,有人碰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找到终身的伴侣,有人找到每一季最流行的时尚趋势,有人找到家居装潢的每一件饰物,没有人知道,还有什么在Craigslist上是找不到的。

  1995年,Craig开始义务做起了一个向朋友们介绍旧金山各种艺术活动的清单,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知道这其中的内容,开始进入了Craig 的名单里头。于是大家建议他索性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建立一个网站,他想把它取名为旧金山Events,可是大家更愿意叫它Craigslist。11年以后的今天,Craigslist成为了一个覆盖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后缀为org的网站。2004年8月,Ebay从一个股东手里买走了 Craigslist 25%的股份,但是作为创始人,Craig认为自己一定不会卖掉这个网站,虽然两三亿美元的叫价一直不绝于耳。

  “我在IBM做了15年的工程师,然后加入了嘉信银行旧金山地区,并且工作了三年。”在这里,Craig开始把建立Craigslist当做一种爱好。1999年初,以前义务支撑着Craigslist维护工作的志愿者们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他成立了公司,开始了分地区向公司分类招聘广告进行收费的方式。目前Craigslist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7个地区进行收费业务,招聘广告的收费金额从每条25美元到75美元不等。其他的168个城市依然实行免费。在风险投资商鼓吹网络的“免费”泡沫时,Craigslist的收费方式曾经给了这种论调致命一击。“一个看上去是免费的社区网站也开始收费了,而不是卖广告。”土生土长的加州阳光女孩梅兰尼说道,“这很有意思,原来我们都觉得网站就是一个媒体,不卖广告卖什么呢?”

  对此,酷味十足的Craig说道:“我不明白你们研究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只知道我们曾经想把它做成一个非营利性机构的,但是我们失败了。所以只能成立公司,想要把它做成一个赢利网站。现在的规模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但是以后,我们的确不会对我们的会员征收费用,因为我们是一个社区网站。”

  目前,Craigslist有23名工作人员,从创始人、CEO,到客户服务顾问、技术人员,大概一半人在做技术,一半人在做客户服务。他们每天要处理海量的信息发布、邮件检测和其他工作,但是以此应付世界各地的Craigslist发展却游刃有余。“以前Craig的朋友们也互相发邮件给对方,或者转发Craig的那个list。”《商业周刊》的Spencer E. Ante聊起Craigslist的发展时说。这样一来,Craig的消息树就成了几何级数进行蔓延,它的“扩散型病毒”蔓延到了美国经济和IT行业最具有活力的湾区,蔓延到了纽约和华盛顿特区,同样也蔓延到了邻国加拿大,最后成为了世界性的社区平台,虽然它的页面依然没有任何装饰,普通单调的甚至有些简陋。但是所有的读者都把他们的信息公布在Craigslist上面,就像网站的免费记者和编辑一样,而这个网站也随着扩大,影响越来越广了。“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每一样东西都是来自社区的。”Craig Newmark说道,而且他也做到了。

  到2005年为止,Craigslist已经成长为年收入1000万美元的社区网站。但是Newmark本人拒绝谈论收入或者赢利之类的话题。“我们依然只是一个社区网站,做的是服务,不会上市,也不会另外多收钱。”

  “Craigslist最重要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的真实性。”

  “免费午餐”的市场角力

  Nielsen/NetRatings的分析师们认为,现在的34个国家和175个城市的规模已经使得Craigslist的用户达到了 570万之巨。这个数字是去年的两倍,可见其扩张速度之快。但是Craigslist引起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微软、Google这样的巨头,开始尝试推出类似的产品,老东家Ebay也不例外。他们的利器是已经形成的使用习惯和市场规模。 “和传统媒体的发行量一样,浏览量成为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 Lawrence传媒集团的市场总监Al Bonner说道。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微软和Google在分类广告网络上的后起之力将不容小觑。

  劳伦斯学院(Lawrence college)培养了Craig,Lawrence.com所作的努力却是和Craigslist完全相反的,他们把Lawrence的各个地方性杂志内容编辑在了网站上,成为了一个传统媒体网络发展的典型,他们的目标策略是把网络广告和杂志广告捆绑销售,因为美国市场已经培育了两万人左右,只通过网络阅读来接触媒介和新闻。这样的注意力被贩卖给了广告商,除此之外,Lawrence就像是一个丰富了的Craigslist,各地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前后铺成的方式呈现在Craigslist上。而Craigslis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除了版图扩展以外的任何其他产品的开发举措,当然也包括收费方式。

  “公司将更多的专注于发展多国语言分站,而不是其他的功能或服务。”Craigslist首席执行官Jim Buckmaster说。网络时代的技术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而比传统行业的进入更加缺少壁垒。微软和Google都开始了类似的服务项目。最新版挂靠MSN的Expo和Google的Base产品,eBay推出的客集齐,这些都是类似的社区服务概念,在熟人、朋友之间帮助售卖一些产品,做CtoC 的社区平台。1999年底,Jim Buckmaster开始在Craigslist上发帖子。除了卖旧货、找租房之外,Buckmaster还发布了自己的应聘简历,而第一个给他打电话表示想招聘他的人正是Newmark。而后,Jim Buckmaster成为Craigslist的首席技术官。在2000年,他们两人的角色正式发生了转换,Jim成为Craigslist的首席执行官,主管各项事务,而Craig则成为一名客户服务代表。

  “Craigslist最重要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著名新媒体研究专家Howard Rheingold说道。因此Craig把清除恶意广告当做自己的重要工作,这位每天工作10小时左右的客户服务代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他的团队能够在防止、检测、删除恶意广告、虚假信息方面取得技术上的突破。“Craig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人们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

  Craigslist的成功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的注意,尤其是一些以分类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性都市类报纸。但是Craig本人却非常关注新闻界的发展,“我有点儿后悔没有去开拓别的赚钱方式。”他自己也花费大量的时间写博客,在自己的博客上,他一直都说,自己特别希望能够资助记者们去完成一些深入报道的话题故事,“因为一个良性的社区需要这样的新闻。”

  从传统媒体集团转向网络媒体发展的,都开始以网络广告的最新方式拓展,像是视频广告、网络优惠券的打印下载之类的服务。Al Bonner告诉记者:“未来的网络使用者会以搜索引擎作为默认页面,42%的人会选择搜索结果的第一项进行点击而忽略其他,地方性的网站会在一个社区内有很好的影响力,而不是巨无霸式的新闻媒体。”

  “我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但是我自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客服代表。”

  CEO角色的转换

  Craig Newmark现在的头衔,既不是Craigslist的总裁,也不是Craigslist的CEO,而是一名普通的客户服务人员。他的办公室位于旧金山的Sunset Neighborhood,跟他的性格一样,内敛含蓄,并不那么容易辨认。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和杂物,他一点也不像媒体印象当中的网络新贵一样青春张扬。 53岁的他已经秃顶,用着IBM笨笨黑黑的大电脑,Nokia的老式手机,就像他似乎一点都没有把自己如火如荼的网站卖掉套现一样,他对财富和所谓品位没有一点儿的感觉。他也不愿意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现在关于公司战略和发展的任何问题都是Jim Buckmaster在回答外界的提问。不过此前,不管是不是他的本意,Craig已频繁地出现在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面前。

  “我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但是我自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客服代表。”他很专注认真地表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公益为本之心,社区的理念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他不追名逐利,甚至也不太情愿跑到公众的面前,就像他每次接受采访总是显得惜字如金一般。但是他在学校、斯坦福或者伯克利的演讲又总是幽默诙谐,能够引起阵阵掌声。

  Jim Buckmaster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坚持社会无政府主义,像这样的CEO管理起公司来却非常强调章法、结构和系统。他帮助Craigslist走出了扩展到全球的第一步,从相邻的加拿大,到遥远东方的中国内地、菲律宾、黎巴嫩等等。以英语为基础的平台,帮助了这些国家大型城市的人们互相寻找各种信息,从工作到交友,从征婚到找人修电脑,法律咨询,从学习第二外语到二手货交易,包罗万象,也有介面像是校园网论坛的BBS,讨论各种艺术人文,社会经济,生活情感话题。

  随着Craigslist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张贴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商业广告,恶意的欺骗信息,这是所有网站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不再是一个工程师。”Newmark说,“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清理我们的网站,帮人们解决各种问题。”现在经他的手清理的信息每天将近1500条。他和其他客户服务代表一起帮助维持Craigslist一直坚持的信息交换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两个不是分工上的区别,而是角色的转换。我现在不管理任何公司的事务,也没有决定权,我只是一个客户服务代表,这种选择的原因是我认为客户服务是Craigslist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是门户网站,也不是商业网站。”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热爱的方式对待别人,而己所不欲的,也要勿施于人。要做到这一点,对于Craigslist来说,就意味着客户服务。 “我们的网站大部分是免费的,这就更加需要信任的存在,信任的存在需要清除掉损害信任的信息。”这是Craig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Ebay对于Craigslist来说是一个25%的股东,但是由于Craigslist不是上市公司,需要受制于股东的地方也并不多。“我们不会再多放任何广告,我们没有任何别的拓展收费方式的意图和想法”,因此Ebay的卖家收费制度不会在Craigslist上复制。 Craigslist的全球扩展也不需要用Ebay那样的收购,控制方式。他们仍然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作坊。每个人以自我的方式存在着,Annette热爱酒精饮料,是个梦想住在纽约的西部湾区女孩,Eric是Jim之后的首席技术官,但是他却远离现代生活,甚至连电视也没有买,业余时间热爱吉他和萨克斯管,财务总管Mabel是在这个大家庭群体里唯一有些章法的人,她业余时间爱听中文歌曲和购物……就是这样23个完全不同性格、爱好、特长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有些人毕业于伯克利这样的名校,有些人很早就休学开始写程序,有些人来自于硅谷的知名企业,有些人却曾经是电子音乐者。他们用 Craigslist的“社区”精神,在这个内部社区里工作,真诚和信任彼此。

  Craigslist

  Craigslist是由创始人Craig Newmark于199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湾区地带创立的,2005年4月进入中国香港、上海和北京,近期进入广州,目前在中国拥有以上四个网点,均为英文界面。

  Craigslist上涵盖的分类信息包括了求职招聘、房屋租赁买卖、二手产品交易、家政服务、地区活动指南、寻找罗曼史对象,只在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西雅图、圣地亚哥和旧金山的招聘广告中收取费用,其他所有的分类信息均为网友自发提供,不收取任何费用。2004年8月,Ebay 买走了Craigslist 25%的内部股份。

谈谈网站运营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素

一、网站氛围

策划和开发网站的时候,作为日后的运营管理者,我认为有非常必要考虑这个问题–构建网站的环境.并且,如果有人问我,网站运营的第一步是什么,我会很坚决的告诉他:先别急着做推广,先做好内功,把自己的网站环境按照你的业务方向来整理一下吧.

通俗点说,网站的环境就是网站的气氛.是在给以后网站拥有的所有业务先磨刀的行为,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材功.一个好的网站环境,能够起到的作用恐怕要远远比表面的强大而重要.

我拿天涯举个例子,天涯是我非常喜欢的论坛,但是经常去天涯的人尽管都知道天涯的界面不好看,功能不太好用甚至有点生硬,却不自觉的沉迷于其中. 我觉得这是因为天涯给了大家一个非常公平自由参与的言论环境.天涯的文化环境之深厚,也是让人着迷的地方.天涯现在七周年,只是简简单单一个帖子作为庆贺,低调的不得了,但是众多潜水的活跃的爱找事的原创的一干人等都在里面动情的衷心祝贺,让人感动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天涯的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用)

这就是网站环境的力量,超出了页面,功能,技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我甚至能够忍受我在其他网站上不能忍受的错误和不便.因为很多人,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环境,同时也喜欢上这个环境下的人和事.

所以,最出色的网站,不是最强大的技术,最全面的功能,最周到的应用,最漂亮的页面,而是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可接受的网络环境并因为这个环境的作用而留下了用户.
那么,如果构建自己的网站环境呢?这其实是网站运营者的一个运营意识上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我自己能够给大家提供的是我个人的一点原则性的思路:

①不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商人,而是先作为一个用户
②细小之处见真功,从最细小的地方来考虑,哪怕只是经常看到的普通文字
③考虑并亲身了解你的网站的目标人群,喜欢什么社会性的环境下的生活
④试着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说网站是个什么氛围,说服自己和团队,然后围绕这个氛围去工作
⑤不要先急着告诉别人你的业务是多么的好,要先让别人觉得这里的气氛很好
⑥找几个从来没有看过你的网站的目标用户,来让他们说说他们觉得呆在这里是什么感觉
⑦到自己最喜欢并能够经常去的地方,想想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你,让你留连忘返?同样也去调查一下你的目标用户.

刀磨快了,如同给网站所有的业务上了锋利的刃,轻轻一挥,就能砍下你想要的”柴”.提着钝刀上阵,尽管这把刀重金打造,材质独特,也恐怕一刀下去,”柴”还没有得到,自己却可能伤了筋骨,甚至反弹回来,要了自己的命.因为这个原因,已经看到很多网站倒下了,我也不举例子了,大家只要想想哪些垮掉的网站是说不来网站氛围的.

总结:
做构建网站氛围的功课,是尽量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满足用户的心灵,是做的攻心的功课.而网站运营之极致,是否也应该是制人先夺其心?

二、网站速度
有些网站访问速度非常慢,以至很多用户不等网站页面的打开,就关掉浏览器,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从低成本、高性能和高扩张性的角度来说说我的一些经验。

1、网站全部或大量HTML静态化
其实大家都知道,效率最高、消耗最小的就是纯静态化的html页面,所以我们尽可能使我们的网站上的页面采用静态页面来实现,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其实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交互性要求很高的社区类型网站来说,尽可能的静态化也是提高性能的必要手段,将社区内的帖子、文章进行实时的静态化,有更新的时候再重新静态化也是大量使用的策略,像Mop的大杂烩就是使用了这样的策略,网易社区等也是如此。

同时,html静态化也是某些缓存策略使用的手段,对于系统中频繁使用数据库查询但是内容更新很小的应用,可以考虑使用html静态化来实现,比如论坛中论坛的公用设置信息,这些信息目前的主流论坛都可以进行后台管理并且存储再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其实大量被前台程序调用,但是更新频率很小,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后台更新的时候进行静态化,这样避免了大量的数据库访问请求。

2、图片服务器分离
大家知道,对于Web服务器来说,不管是Apache、IIS还是其他容器,图片是最消耗资源的,于是我们有必要将图片与页面进行分离,这是基本上大型网站都会采用的策略,他们都有独立的图片服务器,甚至很多台图片服务器。这样的架构可以降低提供页面访问请求的服务器系统压力,并且可以保证系统不会因为图片问题而崩溃,在应用服务器和图片服务器上,可以进行不同的配置优化,比如apache在配置ContentType的时候可以尽量少支持,尽可能少的LoadModule,保证更高的系统消耗和执行效率。

3、采用DIV+CSS的页面技术
可以访问的效率得到提高。

4、页面长度和大小
一般一个页面的长度尽量控制在2-3的长度,文件的大小尽量保持在150K以内。我一直认为太长的页面会使得用户失去耐心。

5、缓存
缓存一词搞技术的都接触过,很多地方用到缓存。网站架构和网站开发中的缓存也是非常重要。这里先讲述最基本的两种缓存。

架构方面的缓存,对Apache比较熟悉的人都能知道Apache提供了自己的缓存模块,也可以使用外加的Squid模块进行缓存,这两种方式均可以有效的提高Apache的访问响应能力。
网站程序开发方面的缓存,Linux上提供的Memory Cache是常用的缓存接口,可以在web开发中使用,比如PHP有Pear的Cache模块对一些数据进行缓存和通讯共享,其它我就不熟悉了。

6、镜像
镜像是大型网站常采用的提高性能和数据安全性的方式,镜像的技术可以解决不同网络接入商和地域带来的用户访问速度差异,比如ChinaNet和 EduNet之间的差异就促使了很多网站在教育网内搭建镜像站点,数据进行定时更新或者实时更新。在镜像的细节技术方面,这里不阐述太深,有很多专业的现成的解决架构和产品可选。也有廉价的通过软件实现的思路,比如Linux上的rsync等工具。

7、尽量不使用Flash和大图片
这样好处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能够使得用户专注在文字上,而图片部分都和网站核心相关,不会产生无关的东西。

8、不要将整个页面内容塞到一个Table中
这是网页设计的问题了,很多站长为了追求页面统一对齐,将整个页面的内容都塞进了一个Table(表格)里,然后再由单元格td来划分各个“块” 的布局,这种网站的显示速度是绝对慢的。因为Table要等里面所有的内容都加载完毕后才显示出来的,如果某些内容无法访问,就会拖延整个页面的访问速度。正确的做法是:将内容分割到几个具有相同格局的Table中去,不要全都塞到一个Table里。

总结:
在这里介绍得比较浅显,具体实现过程中很多细节还需要大家在工作中慢慢熟悉和体会。另外,推荐一个在线的网页读取速度测试工具给大家,它可以显示整个读取进程,细化到每个网页元素。
链接 http://www.octagate.com/service/SiteTimer/?Target=AJAX

实际经历:

运营交友网站时,由于我们属于个人网站,资金小,不可能在带宽和服务器上有大的投入,我们采用了网站页面全部静态化,每隔12小时更新一次数据,同也这也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加大搜索引擎对网站的收录页面数,并搞会员的注册量,最高的时候baidu收录网站的页面数为100多万页,Google收录了70 多万页.此外,还采用了缓存、镜像、网页优化、不使用FALS等方法。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三、用户体验
现在同类型的网站数不胜数,网站的功能或服务日趋同质化,大的方面看不出什么差别,差别就体现在细节上。“窥斑见豹”,细节成为网站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关注细节、完善细节往往体现了网站真诚地为用户着想的拳拳之忱。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一个真心实意地在细节上下功夫的网站,其服务的品质一定非常优秀。所以,作为网站运营者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注重细节,为用户着想,才能让自己的网站在竞争中取胜, 就如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

按照网站发展的观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完善的细节会层出不穷,根本没有止境;网站也正是在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那么如何让网站的设计具有独特性和可用性?如何应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的网站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经验:

第一:体现网站的标识和定位
网站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访问或者正在访问甚至访问过的用户,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办法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那么对于任何一个访问你网站的用户你就要了解他第一次打开你网站他关心什么。我个人觉得用户第一次打开一个网站大部分是这四个问题:

①这是什么网站?
②这个网站上有什么?
③我能在这里做什么或得到什么?
④为什么我应该选择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二:网站导航和站点层次
网站要给出网站提供的服务的概貌,既要包括内容――“我能在这里找到什么?”。也要包括功能―“我能做什么?”。还有这些服务是如何组织的。这项工作通常由持久导航来处理。其实一个网站的导航是非常重要的,他是网站的通道,它能让用户最方便快捷的找到他想去的页面,此外,在用户浏览每个页面的时候,都应该清楚的标明他现在所在的位置,以免让用户摸不清东南西北。

第三:搜索
多采用热门关键词的搜索方法,这样对用户来说是方便、快捷并且省事,对网站来说能减轻服务器的压力,提高用户浏览的速度。

第四:推荐
就像杂志封面一样,主页要用一些“里面有精彩内容”的暗示来吸引我,“内容推荐”部分应该突出最新、最好、最热门等的内容片断,例如:在SNS网站,推荐一些优秀的会员,最好是每天能更新一次,这能给新来的会员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能加强会员间的互动。

第五:告诉用户从哪里开始
用户第一次到一个网站还无从下手,网站首页应该如何安排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其实方法有很多,比如:在SNS网站里,根据会员的注册时的个人资料,向他匹配一些同城同兴趣、同城同行的朋友,同时提示他所在的城市有那些聚会,有关于他所在的行业有什么信息等,总之一点不能让会员进来后举目无亲或无所事从!

第六:内容更新
如果网站的成功取决于用户是否经常来访,那么网站应该有一些经常更新的内容。即使是不需要固定访问者的网站也需要有一些活跃的迹象,哪怕只是一个到最新的新闻链接,告诉用户这里并不是一潭死水。

第七:让用户看到他正在寻找的东西
网站应该让用户想要的任何东西显而易见,如果这些内容在站内某个角落的话。当然,不是把网站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出来,而是把对会员最有用和网站最有特色的显示出来!

第八:建立可信度和信任感

网站应该经常的倾听和收集会员的反馈,并定期对会员的反馈进行快速的处理和答复,总之一点就急用户所急,帮用户解决问题。长持以往,取得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和支持。
总结:

在用户体验方面应该更多的学习一些好的并且是成功的网站,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先进的设计和方法,然后快速的转变成自己的东西,缩短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本。但要注意的是“抄/学习”都是要以自己的用户为基础,清楚用户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发展阶段,不要盲从。此外,也要靠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去摸索,并充分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才可能保证自己的行动是有目的性和一定的可靠性,而不至于把自己的产品当成测试品,这样才能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

有关用户体验具体如何运用还需要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站在网站自身的角度,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行业的角度,用心的取舍,细细的考究!
实际经历:

在运营网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会收集一些会员的反馈,同时在会员的一些MSN群和QQ群上跟会员去沟通交流,此外,也会到一些同类型的网站去使用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并且看看其网站会员的一些反馈,并收集起来(很有效)。稍后,会定期的把收集到的会员反馈以及后台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并整理出来可执行的改进计划,并实施,来完善我们的服务或产品。例如:对注册页面改进,改进后的会员注册量比未改时之前提高了20-40%,具体的改进方法如下:

① 颜色搭配:页面的颜色不超过三色,让注册的用户感到简洁、舒适;
② 文字描述:简单明了的告诉用户填写什么,删除多余无用的用语;
③ 取消链接:去掉所有与注册页面无关的链接,以便让用户专心注册;
④ 下拉菜单:尽可能使用户要填写的地方使用下拉菜单,这能节省用户很多时间并减少会员不必要的输入。
⑤ 按钮排放:采面上面标签,下面输入框的方式,能减少用户的眼睛切换时间的

总之,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上的改变,它会给用户带来很好体验,同时给网站带来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

此外,还会经常去使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网站,大多是一些国内成功的个人网站,他们有非常着好的创意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个性化、人性化,我们会把这些好的方面跟自己的网站结合起来,开发新服务或产品提供给我们的会员。创新才能胜出!

四、互动和参与

一个好的网站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用户的互动和参与性。可以说,每个网站都是一个社区,人们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沟通交流,人们也可以在这里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再或者在这里交朋识友。从BBS、博客、播客、威客、秀客、换客、交友或SNS网站等等,不管其概念如何,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如何,功能如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参与者和贡献者。因此任何网站要有互动性,才可以说它具有发展的潜能;离开了用户的互动和参与性,网站就是一堆废墟。互动性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既要能满足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要提高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这才能使使网站赢得良好的口碑,并且很好地聚集人气。
以我的经验来看,互动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排名:针对某些具体事物进行排行。例如:博客排行、相册排行、最受欢迎会员排行等
② 评价:可以让用户针对某件具体事物进行评价,例如:会员评价的音乐、电影、博客等
③ 推荐:可以让用户针对某些具体事物进行推荐,例如:会员推荐的餐馆、书、音乐等
④ 统计:针对用户对某些内容进行统计,例如:用多少会员浏览他的相册、博客等
⑤ 激励:提高用户的贡献和参与热情。
⑥ 评论: 可以让用户对网站的任何用户发布的东西时行评论。
⑦ 讨论:针对某些具体的事物进行讨论,例如:网上辨论、网上评选等。
⑧ 方便: 网站提供的功能,一定要操作方便,反馈及时。
⑨ 参与:简化用户对某一事物的参与性。
⑩ 聚会:让会员通过网上和网下进行互动。

总结:

互动性是一个网站灵魂,也是一个网站成功的标志之一,作为一个网站运营者,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强网站与用户的互动,提高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总之,一定要让用户对你的网站产生依赖性,直白的说就让用户觉得这里“好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站的活跃用户数和黏度。
实际经历:

下面举三个实例问题,详细说明一下

① 在用户登录网站后,进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我们从后台数据分析,并且咨询过很多网站的会员,得出大得数会员登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自己的邮箱,看看有没有好友新的邮件。

② 接下来,用户会做的什么?
用户会去查看自己曾经发布或回复过的博客、贴子等信息是否有新的回复。

③ 当用户在浏览别人的博客、相册、贴子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

大多数用户在浏览的别人的博客、相册、贴子时基本上是一看完就走人,从这组数据看出发布者、参与者、浏览者的比例是:1:10:90,即一个用户发表一篇博客,有100个观众,其中10个用户参与了回复,其它90个用户只是过客,不参与任何操作。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第二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社区网民不发帖或跟帖的原因以“想说的话都已经有人说出来了”的比例最多;”

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在wealink也是这样的?

那么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最关心的是跟自己的相关的信息,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别人关注、关怀或重视,观点被别人珍视,被欣赏,或被称赞。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有点相互矛盾,用户既希望自己发布信息有更多的回复,同时又不愿意去参与。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网站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简化参与操作,如给博客、相册等增加推荐、评价、留言等参与功能,推荐(只需一只点击)比评价(两只点击)操作简单,评价比留言简单,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性,并激励发布人发布更多信息。二是加强互动,当用户对信息进行推荐、评价、留言时都在相关页面上显示其照片和姓名,并在其下增加如“加为好友”、“给他留言”等互动功能,可增强会员间的沟通和交流。三是提醒功能,当有新的用户对其曾推荐、评价、留言过的信息有新的操作时,都会被提醒,同时发布人也收到相应的提醒信,并且把每周有关于他的相关统计也发送给他,让会员可以随时收到与他有关的新信息。通过上述的三种解决办法,我们从后台数据和Alexa上面看到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如:会员间的发信量提高、网站的PV增加、用户浏览的页面数增加、活跃用户数增加等,从而带动用户继续使用和留在网站。

好了,有关网站运营的四个基本要素就说到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和指正!

最后想提几个问题,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1、一个技术含量高,功能繁多的网站是不是就是有价值的网站?
2、网站组织活动,有多少是用户感兴趣的?
3、社交网站到底可以做什么?比如大家经常上的wealink
4、你会邀请你身边的朋友加入像wealink这类的社交网站吗?
5、你最希望网站能为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产品?

作者:许杰 (运营管理)

成功的前提,35岁前必须做好的十件事情

35岁是青春的后期,35岁以后是收获的季节,如果你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你将会憎恨自己。所以在35岁以前,在烂漫蓬勃的青春年华里,你最好把下面十件事做好

第一,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已故零件大王布鲁丹在他35岁时,已经成为零件行业的领袖,并且组建了年收入达千万美元的海湾与西部工业公司。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可能有过彻夜不眠、刻苦攻读,这在20岁甚或30岁都没有问题,但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为学习基本技能而大伤脑筋了。35 岁之前是一个人从事原始积累的阶段,35岁之后就应该勃发了。

第二,养成个人风格。在35岁以前,找出你所喜欢的,不论是衣着或是爱好,哪怕是与众不同的小习惯也好。20岁、30岁时你可以不断尝试、不断改变,但是到了35岁,你便要明确地建立个人风格。一位男士或女士在事业中途改变自己的形象,就会让人觉得很不可靠。你喜欢穿西装吗?好!就把西装当作你的商标吧!办公桌上摆些鲜花会令你工作更有效率吗?那就每天都摆些鲜花吧!

第三,在感情生活方面平和安定。在攀登事业的高峰时,如果私人生活不愉快,陷入感情危机,对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甚至会逐渐令你对别的事物失去兴趣。那些在35岁之前私人生活已经平和安定的人,一般都比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因此,如果你想结束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或者你想和女友结婚,那就赶快行动吧,免得把问题拖到生命的第35个春秋。在35岁以后,你应该专注地看着你对事业的投资开始获利。

第四,明白自己的短处。承认有些事情你的确做不好,或者不愿做。如果你讨厌数字而喜欢创作,那就不要因为待遇高或顺从别人的期望而强迫自己做数字工作。在35岁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爱、所擅长的那种工作。否则,35岁之后必然会有一段郁郁不乐的日子。而且,真正的成功可能因为活力的消退而丧失。

第五,知道自己的长处。你应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清楚你所喜欢做而又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不管你目前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知道自己的长处对成功都很重要。

第六,储备辞职另谋生路的钱。在这个多变的职业世界里,你也许不会永远在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永远在一个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当你感到无法施展时,你很可能会想到辞职,或者开辟第二职业,如果你事先储蓄了足够的钱,你便有了一个安全的后盾。

第七,建立人际关系网。如果到了35岁你仍未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网,那你就有麻烦了。这个人际关系网包括你的朋友、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问题,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其实如同一个政党的成功,你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第八,学会授权他人。许多人不肯或不能这样做,因此始终被钉在从属的职位上。授权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事无巨细,不能将工作授权别人的人,注定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到了35岁,你最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换言之,你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

第九,学会在什么时候三缄其口。因说话不小心而自毁前程的人,比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丧失成功的人都多。要学会保持沉默而且看起来机智--别人自然以为你知道的比实际还多。别讲别人的闲话,别谈论你自己的大计,守口如瓶所赢得的声誉,远比讲人闲话所带来的东西更加珍贵。你在事业上越成功,这一点就越重要。

第十,对人要忠诚。如果你到了35岁仍未能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忠诚信誉,这一缺点将会困扰你一生。不忠诚的恶名必然会使你在事业上到处不受欢迎。你不能靠暗箭伤人爬到事业的顶峰,而要靠在早期树立起来的真诚刚直和不可动摇的声誉。35岁以前,忠诚只是投资;35岁以后,你会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收到忠诚的回报。

转自飞杨新锐的博客